9月2日消息,苏宁易购发布2019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苏宁物流共投入使用46个生鲜冷链仓,覆盖218个城市。此外,天天快递在上半年完成7个自动化分拨中心的交付,并针对29个城市的分拨中心进行设备升级改造;同时完成了27个城市直营网络的搭建和2146个末端网点的业务整合。
国内冷链物流开始逐渐进入广大用户的视野,伴随着冷链物流热度的持续高涨,不少巨头公司在冷链上动作频频,冷链物流产业政策高度明显提升,有望助推产业需求加速释放。
▎冷链物流的核心不完全是"冷"
冷链物流是指为保持食品的品质或其他产品的效能以及减少运输损耗,在其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等环节,货物始终保持一定温度的一种物流运输方式,由预冷处理、冷链加工、冷链储存、冷链运输和配送及冷链销售几方面构成,涉及冷库、冷藏车、保温盒、冷藏陈列柜等设施。
和传统物流相比,冷链物流在每一个环节上对于技术的要求更高,资金投入也更大,已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
事实上,冷链物流的核心不完全是"冷",而是"恒温"--不同的的产品需要不同的保存温度。
冷链物流需求较大的领域包括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和医药等特殊商品。
▎产业链的梳理:
信息技术是关键,食品冷链独占终端鳌头。
上游:环保推动制冷剂更换、信息化技术升级
由于冷链物流行业的兴起对制冷剂需求量迅速扩大,HFCs制冷剂因其环境友好的特性,使用比例正在不断增加并且有赶超HCFCs制冷剂的趋势。
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也是冷链物流行业的重要的一部分,是提升其运营效率的关键。冷链物流在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高效处理是保障整个物流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
无论是冷库的建设、经营企业还是冷链物流企业,都需要开发一整套信息管理系统,尤其是非区域性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对于物流信息的标准化、统一化要求更高,他们往往也会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系统上进行大量的投入。
下游:冷链物流运营模式及终端需求
1.冷链物流运营模式及典型企业分析
纵观国内冷链服务商,共有仓储型、运输型、城市配送型、综合型、供应链型、电商冷库型和平台型等七种模式。
目前该市场的竞争者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传统物流企业转型、生产商自建自营的冷链部门、专业冷链服务商、国外冷链巨头联手国内企业设立的合资企业。
2.终端需求中食品冷链占绝对大头
冷链物流行业的终端需求大体上包括食品冷链运输及配送、医药冷链运输及配送以及化工冷链等三大部分。
在冷链物流中,食品冷链的需求占绝大部分比重,接近90%;医疗以及化工冷链合计占比约10%。这10%中,九成左右为医疗冷链,一成为化工冷链。在全社会物流需求中,食品冷链物流需求占比为2.7%,医疗冷链需求占比为0.27%,化工冷链需求为0.03%。
▎冷链行业未来空间巨大:
14万辆冷藏车、9000亿市场。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网数据,随着果蔬、肉类、水产品等农产品和疫苗等医药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我国冷链物流迎来行业发展契机。
1.未来中国冷藏车产量将达到14万辆
冷藏车作为冷链运输环节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其产销量逐年增加。中国冷藏车产量从2012年的0.85万辆增加到2017年的3.38万辆。
预计2019年我国冷藏车产量将达到5.67万辆,2022年中国冷藏车产量将突破10万辆。并预测在2023年中国冷藏车产量将增长至14万辆左右,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5.35%。
14万辆车、9000亿市场,冷链物流核心到底是什么?关键技术又是?
2.未来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突破9000亿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止至2017年我国四川美柯制冷 冷链物流市场规模达到了2550亿元,同比增13.33%,预计2018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达到3035亿元,较上年增加485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9.02%。
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预测2019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2020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并预测在2023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增长至突破9000亿元,达到了9150亿元,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2.26%。
2019-2023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
停车设备与冷链设备均呈现出低行业集中度特征,在政策刺激背景下,行业有望迎来发展期,优质标的将同时受益于行业规模扩大和市场份额提升双重利好。
专家解读,作为物流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冷链物流为易腐产品的流通奠定了基础,例如,生鲜果蔬、肉类、乳制品、水产养殖产品和药品等。
冷链物流属于综合性的行业,其中,冷链运输、冷链仓储和其他服务分别占比约40%、30%和30%。中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巨大机遇。
第一、冷链设施供应不足,地理分布不均衡,呈现巨大的增长空间;
第二、冷链物流设施有着广泛的需求来源,且需求持续增长;
第三、目前市场较为分散,行业标准不理想,新技术将创造新的机遇;明确的政策支持将加速行业的发展。